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您該做乳房攝影?還是乳房超音波檢查?

現在醫師的觸診是否就能滿足病人的需求?以台灣的現況,愈來愈沒辦法滿足病人的需求,再者醫生觸診以後能有多大的把握肯定的跟病人講沒問題呢?其實也是打個問號。我們雖然知道病人檢查結果良性或正常居多,而真正得乳癌的病人佔的比例不高,雖然台灣是低危險性乳癌好發區域,但現今談癌色變的情況下,若是不做影像檢查,已經愈來愈難說服病人了。
訪放射診斷科林寬仁醫師
改寫 / 整理 陳雲英 ( 本刊編輯 )

鄭春鴻主任 ( 文教暨公共事務部 ):我們鼓勵婦女實行乳房自我檢查,當懷疑自己的乳房可能有問題而前來求診時,都必須做影像檢查嗎?
林寬仁醫師 ( 放射診斷科 )首先,乳房外科的醫師在門診時仔細了解病人的症狀,以及詳細地詢問病史並由有經驗醫師觸診,都是非常重要。現在大家愈來愈重視影像的檢查,所以有時影像檢查會過分被強調,其實很多情況可經由病史的了解以及仔細的觸診就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問題;除非真的有問題而須進一步確認,這時就才借助影像檢查的幫助。基本的乳房影像檢查,分別是乳房攝影及乳房超音波,這兩項檢查的選擇通常是以年齡來區分。
鄭春鴻主任:您認為現在醫師都「過份依賴」影像檢查,很多病人也「過度迷信」影像檢查嗎?只靠觸診,病人會相信醫師的診斷嗎?
林寬仁醫師:病人到底需不需要做影像檢查?以乳房的影像檢查為例,有時候經驗豐富的醫師一摸就知道是什麼,那到底有沒有必要再做進一步的檢查呢?美國癌症協對影像檢查有一定的指引,比如非高危險性的病人,可以按照這些指引進行,例如三十歲以下,每三年請專業人員做觸診,追蹤即可。現今台灣資訊獲得來太容易,民眾談乳癌色變,很怕得乳癌,便不放過各種檢查。
現在醫師的觸診是否就能滿足病人的需求?以台灣的現況,愈來愈沒辦法滿足病人的需求,再者醫生觸診以後能有多大的把握肯定的跟病人講沒問題呢?其實也是打個問號。我們雖然知道病人檢查結果良性或正常居多,而真正得乳癌的病人佔的比例不高,雖然台灣是低危險性乳癌好發區域,但現今談癌色變的情況下,若是不做影像檢查,已經愈來愈難說服病人了。
影像檢查除了可以對摸到的東西做進一步確定以外,其實有時候並非做理學檢查後就可以確定並非乳癌;有些摸起來像良性的東西,到最後也有可能是乳癌,故其盲點也是存在的,對有症狀的病人來說,影像檢查可以進一步確認。
鄭春鴻主任:哪些病人應該做乳房攝影檢查?
林寬仁醫師:病人若是年齡超過四十、有症狀,以及做為篩檢,應該用乳房攝影來做為第一線影像檢查的工具。乳房攝影有幅射線,所以懷孕者、婦女在哺乳期間應避免來做此檢查。另外,我必須提醒病人,乳房攝影對於東方女性並不是十分好用,因為東方人的乳房並不如西方人豐滿,照相技術上的確比較困難,且脂肪較少,於是腫瘤比較沒辦法以明顯的對比顯示出來,所以有時會無法避免誤診的情況。
乳房攝影的作用在於:
第一、        診斷乳房腫塊為良性或惡性。但許多腫瘤在做檢查時無法分辨其特異性,便可用乳房超音波針對問題處進一步檢查,此時超音波有著輔助乳房攝影的功能。
第二、乳房攝影最大的功能在於偵測乳房不正常的鈣化,這常是最早期乳房原位癌最大的表徵。所以許多觸摸到的問題通常為良性,反而經乳房攝影發現同側的其他地方或對側發現早期惡性的問題。所以乳房攝影一個很大的功能再檢視其他地方是否還有更嚴重的問題,所以乳房攝影同時在沒有症狀的地方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鄭春鴻主任:哪些病人應該做乳房超音波檢查?
林寬仁醫師:乳房超音波通常用於年紀較輕(小於35歲)女性之第一線檢查,基本上它沒有幅射線,年紀輕之女性乳腺非常緻密、豐富,在乳房攝影下其照射效果不佳。受檢者若小於30歲,太早接受幅射線對乳房來說是一定的危險因子,甚至有報告指出,接受太多幅射線易產生乳癌的可能性。所以在乳房不是很成熟的情況下,我們並不建議接受乳房攝影的檢查,而是以超音波檢查來判斷其觸摸到的地方是否為腫塊、水泡或正常組織而加以區別。
鄭春鴻主任:年齡是醫師建議病人應該做乳房攝影檢查或做乳房超音波檢查的唯一考慮嗎?乳房影像檢查有哪些極限?還有哪些進一步的檢查與影像檢查搭配進行的?
林寬仁醫師:現今全世界都可以接受以病人的年齡來區分乳房受檢項目,事實上影像檢查常常會有著盲點,有時候這種檢查也有可能對病人不是最恰當。
乳癌的診斷常分為三部曲:第一是理學檢查;第二是影像檢查,包括超音波或乳房攝影;第三是組織的化驗,以進一步加以證實。光靠理學檢查高度懷疑乳癌並不足以診斷它就是一個乳癌,都還是要靠影像檢查、化驗才能進一步確定,這樣才不致於有太大的差錯而導致誤診。若此三個檢查都高度懷疑是乳癌,其準確度可以達到九十八%;不過,即使三項檢查都高度懷疑仍然可能有錯,可以想像現代醫學不見得都可以百分之百。
良性、惡性常常會有重疊的現象,良性看起來像惡性、惡性看起來像良性,所以現行較簡單的方式是以細針抽吸來檢查,這個方式可用手觸摸著做,也可以影像指引來操作。譬如攝影的機器碰到很小的鈣化,手無法觸摸到時,我們要知道它為良性或惡性時,可用乳房攝影的機器來指引做切片,這在國外是非常流行,因為大部份的鈣化是以良性居多,而不一定要接受進一步的開刀。不必像以前摸到了硬塊就去開,其實很多硬塊是不需要開刀,也許用簡單的化驗工具比如細針抽吸,就可以得到很肯定的診斷,若是良性,追蹤即可;若為惡性就以惡性的方法來處理,而不是動不動就開掉。往往大部份開下來的腫塊以良性居多,並不需要開刀。
超音波指引抽吸切片也是非常盛行,只要超音波能看到的東西,幾乎都可以用抽吸切片的方式來加以證實,所以這些都是拜現代文明之賜,而可以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並不一定需要開刀,只要以追蹤即可。
 當然,更進一步也是有較昂貴的乳房檢查,例如核磁共振及核子醫學的檢查,在分期上有困難時甚至會使用到正子攝影,這些是在有困難無法確定時才需要的檢查,或是病人要施行保留手術的時候,才需要做這些第二線的檢查,並不是每位病人都需要做這些第二線檢查,所以善用檢查才能夠確保健康,又得到經濟的效應。
鄭春鴻主任:不少病人在別的醫院做過檢查,前來本院尋求第二意見時,獲得正確的診斷,通常問題出在哪裡?病人如何選可以信賴的檢查單位?
林寬仁醫師:現在病人的教育程度以及醫療資訊的取得比以往好太多,醫師訓練也比以前好,台灣的醫療有一定的水準。從別的醫院前來本院的病人,有些已從那邊得到接近正確的診斷,外面的醫院也許就以此立即要為病人開刀,但有些病人還是會擔心,而不願意馬上開刀,便前來我們醫院尋求第二意見。我們通常會更慎重,再進一步做用針抽吸或切片,當我們看起來也覺得可疑,需要進一步做化驗,而採取針抽吸或針切片的方式來幫病人做確定的診斷,這種方式因為侵害性比較小,所以病人大部份都比較能先接受這樣的化驗,等確定診斷以後再施行一個良好規劃的手術,可以得到比較好的處理方式,而不是馬上開刀,有時病理化驗不夠確實,甚至連腫瘤大小都很難知道,對後續的治療影響非常大。
當然有少數的病人在他院並沒有接受良好的診斷,其原因通常是檢查時間過於匆忙,醫師沒有好好詢問病史,而導致診斷上的疏失。
醫師不是神,縱使來我們醫院也不敢保證能做百分百正確的診斷,但我們會根據各項檢查仔細求證,本院的優點是團隊治療,可以整合各專科的意見,外面醫院比較大的問題就是醫師常以自己的意見為意見,比較少參考其他科別的意見,比方說,他院的放射診斷科常常不是那麼被重視,大概都是已經處理完後,放射科醫師才看到片子;而在本院,臨床醫師十分重視放射科醫師的意見,大家可以得到比較好的溝通,對病人的處理上也會比較好,相對的誤診的機會也會比較小,這是本院較大的優點。
再者,診斷的經驗的確也會有些差別,這和一個醫師的專不專業可能也有關係,當然牽涉到醫師處理病人數的多寡,如果一個綜合醫院的醫師,什麼病都要處理,那麼花在在乳房外科上的時間,也許只佔總工作時間不到20~30%,如此一來無法做出正確診斷的機會大增;而和信醫院醫師們各有專門,以我來說平常的工作幾乎80~90%致力於乳房診斷方面,所以在這方面可以非常的投入,並與外科醫師、病理科醫師能有非常好的合作,我也常在國內外各學術會獲取新知,投注相當大的心力,所以在這方面也許可以比別的醫師更有經驗。曾有專家前輩的病人診斷為良性,但在我們的診斷為惡性的大有人在,所以醫師的年紀並不代表專業程度,而是與醫師的經驗有相當大的關係。所以找一個專門醫院的醫師來幫您處置的確是非常重要,到和信醫院來尋求第二意見的病人應可以得到比較滿意的結果。
鄭春鴻主任:乳房影像檢查只看觸診發現的硬塊或有症狀的部分嗎?還是全部都看都拍照?
林寬仁醫師:乳房影像檢查不只是在做一個確診,對於沒有症狀的地方,影像檢查在這方面,尤其可以幫很多忙。有些病人來醫師時是懷疑某個地方是乳癌,看起來也滿像乳癌,但我們發現在做進一步檢查,比方說超音波、攝影檢查而發現同側其他地方或對側同個地方還藏著鈣化是惡性的;有時候病人目的是來做保留手術,但做完檢查後發現是同側多發性,根本沒辦法保留,對側也發現又有另外的乳癌,所以還得開對側的乳癌。因此有時檢查後,結果會與先前想像的完全不一樣,雖然這種情況不多,但偶而還是會發生,所以影像檢查對偵查觸摸不到的乳癌,扮演的角色反而就非常重要了。
鄭春鴻主任:對大多數沒有明顯症狀,只希望做例行的乳房檢查的婦女,應該考慮做哪一類的乳房影像檢查?
林寬仁醫師:現在全身健康檢查都包括乳房的檢查。通常健康檢查乳房本身應該沒有症狀才對,這種情況我們就叫篩檢。現在世界公認最有效的乳房篩檢工具就是乳房攝影,假設年紀超過40歲以上的女性,在沒有症狀,只想做乳房篩檢,除了理學檢查之外,最重要的工具當然就是乳房攝影檢查。  
通常觸摸不到、沒有症狀的乳癌,常見的就是纖維鈣化的原位癌,這常是在健檢乳房攝影中被發現出來,而乳房攝影可以偵側到這種很早期的乳癌,因此它是一個非常好的篩檢工具;而超音波反而不是有效的篩檢工具,主要是它沒辦法偵測早期這種有鈣化的乳癌,甚至完全看不出來。
但有些乳癌並非以鈣化來表現,而是以腫塊來表現,而腫塊在年輕緻密的乳房或脂肪很少的乳房下,這種腫塊通常隱藏在裡面而不被乳房攝影發現,所以一部分的乳癌還是有可能不被乳房攝影機偵側出來。超音波雖然不是全世界可以接受的篩檢工具,可是對某些病人來講,它還是可以偵側到一部份的乳癌。
以本院來說,超過40歲以上的女性,我們還是會把乳房攝影當做第一線的篩檢工具,若是較年輕的女性篩檢病人,所有理學檢查以外如果還要做影像檢查,我想超音波還是主要檢查方式。
對40歲以上乳房非常緻密的女性而言,乳房攝影就不一定最完美的工具了。乳房攝影在偵測東方女性較為緻密乳房的腫塊型癌症,時常會產生誤診,對於這方面,超音波就可以偵測得出來。
在我們醫院提供病人兩種選擇,實際上乳房攝影對於40歲以上女性應例為常規的一個篩檢項目。超音波是另一種選擇,但並非必要,比如超過五、六十歲以上的女性,因為乳腺退化,乳房整個會呈現脂肪化,若在有腫塊的情況下也會產生一個很好的對比,因此乳房很大或乳房已脂肪化的女性,做超音波檢查反而容易產生誤診的情況,此時乳房攝影還是最好的檢查。
對一個小於三十歲以下的女性,如果她來做乳房篩檢,我們會提供乳房超音波做為選擇的檢查,不是絕對必要,但它還是可以當做一個篩檢工具,雖然它沒辦法篩檢出鈣化來,但是對某些乳癌它還是有辦法偵測出來,還是可以當做一個不是最好的篩檢工具中的工具。
鄭春鴻主任:何謂緻密型的乳房?這一型的乳房做影像檢查要注意哪些事?
林寬仁醫師:乳房的結構從發育開始就會產生很多的乳腺,因為乳房是一個哺乳工具,對下一代的哺育是很重要的器官。所以在青春期或生育年齡時,乳腺會變得非常豐富,在x光底下會產生很緻密的密度。
乳癌的腫塊是一種軟組織,它在x光照射下也會產生跟乳腺相同的密度,假如乳癌是以腫塊表現在一個乳腺相當豐富的緻密型乳房時,這種腫塊很不容易被偵測出來。所以區分乳房脂肪豐富或是腺體很豐富其實還滿重要的,因為大家以為乳房攝影報告如果是正常,就以為說一定沒有乳癌在裡面,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因為乳房攝影主要是一個講求對比的檢查工具,其對比愈明顯,乳癌就愈容易被偵測出來,其乳癌若是以鈣化來表現時,它與乳腺會有較明顯的對比,只要片子不是照得太差,大致都很容易被偵測出來,因此在診斷上是比較沒問題;但當乳癌是以軟組織腫塊來表現時,若乳房是乳腺看起來非常豐富、緻密、軟組織很多,乳癌的軟組織腫塊與乳腺的正常軟組織密度,兩者幾乎是沒辦法分辨出來,這時就有機會被誤診。
所以緻密的乳房的攝影報告是正常,並不代表一定沒有乳癌在裡面;但若是你的乳房攝影表現是脂肪型的乳房,其可靠度就非常高,縱使乳癌是以腫塊來表現,但它還是與脂肪的密度有差距,所以較容易被醫生偵測出來。因此對於乳房攝影檢查,若脂肪型的乳房,報告是正常其可靠性比較高;但若是乳腺很緻密的乳房,其可靠度就會打折扣,這點是必須強調的。
鄭春鴻主任:什麼情況才考慮為病人做乳房核磁共振造影很多家大型的醫院標榜用核磁共振來做乳房篩檢工具,這樣的做法對嗎?
林寬仁醫師:乳房核磁共振造影是第二線的檢查工具,並非每位病人都要做這樣的檢查。通常我會將它當做一個乳癌已確診後,在開刀前若是要施行保留手術,有時擔心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沒辦法做很精確的診斷時,會加上磁振造影這項工具,檢視乳癌是不是有多發性的現象,或是兩邊都有乳癌的現象。在這方面核磁共振的確能提供這類敏感的檢查。
不過,這種高科技的檢查,並非有絕對的好處、絕對的優越,任何的檢查都必須好好小心應用,才不致於造成誤診。核磁共振檢查的缺點如下:
首先,它的專一性並不是非常高,也就是它的敏感度非常高,容易看到不正常的顯影,但不正常顯影,有些的確代表乳癌,但有些常常是良性的東西,它也可以造成顯影,而一旦多數病人有不正常的顯影時,就會擔心是否為乳癌。乳房攝影跟超音波都找不到的東西,在核磁共振上可以找得到,但這樣的東西一旦發現時,還沒有辦法直接以這個機器做切片的情況下,在乳房裡面就變成一個「懸案」。它到底是良性還是惡性,在超音波及乳房攝影沒辦法檢查出來的情況下,根本也沒辦法找到這個東西來做切片,因為當你有懷疑的東西在乳房裡面,又無法證實,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有時反而會製造更多的問題。
因此,危險性很高的病人,比如家族或是基因已經高度懷疑將來很有可能會產生乳癌的情況下,才會使用核磁共振這種最敏感的檢查來早期偵測乳癌。現今很多家大型的醫院標榜用核磁共振來做乳房篩檢,雖然有少數病患能夠得到好處,但對於大部份正常的受檢人良性部份出現不正常的顯影而造成更多的憂慮。所以一定要善用任何一個放射性的檢查。
鄭春鴻主任:請您談放射診斷科及放診科醫師在現代醫學及醫院的角色。
林寬仁醫師:歐美先進國家愈來愈重視診斷,以前病人一有問題就開刀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影像檢查愈來愈受到重視,臨床醫師需要放射診斷科醫師告知其觸摸到的異狀到底是什麼東西,才能做進一步的處理。放射診斷科醫師等於是臨床醫師的另一雙眼睛,國內尚未開啟這種風氣,但這是世界的趨勢,放診科對於各專科醫師的幫助非常大。
多年來的進步,放診科醫師已慢慢由第二線前進到第一線。拜現代科學之賜,除了影像檢查診斷以外,慢慢的也可以用於治療上:以肝癌而言,有些病人已經不能開刀,我們可以經由血管中放置管子來注射栓塞化學治療藥劑將腫瘤縮小,這方面的技術已經非常進步成熟。又比如很多血管阻塞現象,可以放管子照血管內將血管打通、或是擴張,現代科學已經非常進步了,所以放射科醫師已慢慢走到第一線來,可以做以前沒辦法做到的治療。
現在科學進步,刀愈開愈小,能夠不用開刀就不要開,而放射科剛好有上述的這些工具、方法,所以放射科醫師在現代醫學中扮演的角色已經愈來愈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