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控制「三高」防止眼睛腎臟病變

訪一般內科許雅玲醫師
整理 / 記錄:鄭春鴻

鄭春鴻主任 (文教暨公共事務部):糖尿病人控制得好或不好,後果有多大的差別?
許雅玲醫師 (一般內科)糖尿病的腎病變分五期:第一期腎功能還正常;第二期有一點點輕微的蛋白尿,在此以前,我們如果把血糖、血壓、血脂嚴格控制,腎臟病變壞的機率、眼睛變壞的機率,這個全部都可以下降。血壓必太高會造成血管容易硬化。
糖尿病人嚴格地控制血糖到幾乎接近正常人是非常重要的,最近幾十年來的研究都很支持這個主張。研究顯示,血糖控制很嚴格的病人,和血糖沒有控制那麼嚴格的病人,兩組病人比較起來,控制嚴格的這一群病人眼睛變壞的機率可以少三分之一以上,死亡率也少三分之一以上,腎臟變壞的機率也少三分之一以上,所以嚴格地控制血糖是一件很嚴肅的事。
不斷、不斷、不斷的病人再教育
鄭春鴻主任:糖尿病人好像都很「不乖」,代謝科的醫師怎樣面對?
許雅玲醫師:台灣糖尿病科的醫師似乎都有個惡夢,就是我們台灣人好像很在乎腎臟,但是又很會傷腎臟,並且對腎臟一些似是而非的解讀。比如,很多人都認為只要吃藥就是傷腎臟,打針就是傷腎臟,其實不然。倒反而血糖高沒有徵狀,所以就放著血糖讓它高,病人就是不每天吃藥,不願意好好打針。有時候口服藥沒有效,請病人要打針,要跟他談很久,我可能要「戰鬥」個半年、一年,一直不斷地講,病人才願意接受打針。今天病人回來,血糖不行,我要再加藥;你可能開四顆藥讓病人帶回去,他回去就吃二顆,因為他的街坊鄰居跟他說藥吃太多不好,我們常常遇到這種事情;或者說你今天血糖藥已經吃到極限了,血糖還是很差,我告訴你要打針了,他就是不肯打。這種事不斷的重演。每次打一針,病人可能就問:「我這樣打下去,眼睛真的不會瞎掉嗎?我腎臟真的不會壞掉嗎?」事實上他自己確實在心理上猶豫了很多。事實上,所有的研究都告訴我們,正是因為病人不控制血糖,所以眼睛和腎臟才壞掉。我們台灣的糖尿病控制跟國外比較起來,成績是沒有那麼的好。大家一定要記住,只要嚴格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不管用什麼方式控制,便可以把腎病變、死亡率、心臟病的機率都減到最低。醫學知識是須要去不斷、不斷、不斷地「病人再教育」,那是一種不斷「戰鬥」的過程。
醫師是技術指導,病人才是主角
鄭春鴻主任:糖尿病要控制好,病醫的關係和角色如何?
許雅玲醫師:我很想告訴病人,糖尿病一定控制得住的,只要乖乖聽話。醫師要病人吃多少藥,打多少針都照辦,血糖沒有什麼控制不下來的,只是你要把它控制多穩、多低的問題而已。我們的醫師在幫助病人控制血糖的時候,常常是扮演一個技術指導,事實上血糖要不要控制好,最主要是在病人,病人才是主要的演員。他要怎麼吃?他要怎麼動?他要不要吃藥?他要不要打針?他生活作息要怎麼配合?他要不要驗血糖?都操之在病人的意念上,醫護人員只是技術指導,我在旁邊只能告訴你可以怎麼做,接下來怎麼做會更好,什麼時候該給你檢驗什麼指數等。至於血糖控制的好不好,病人的因素佔絕大部分。
病人配合度高,血糖是可以控制的
鄭春鴻主任:糖尿病人比較不聽醫囑的原因何在?您有什麼警語?
許雅玲醫師:其實想遇到一個治療動機夠強的病人,配合度夠高的病人還真的並不容易。比方說,病人上個月血糖很差,這個月血糖變得很好,可是病人會覺得:「我沒有感覺啊!」上個月血糖變很差,病人常常告訴我:「我沒有不舒服啊!」換句話說,你控制了它,沒有什麼多大的「成就感」,因為就算控制好,是沒有感覺。
我們做的研究都是要做五年,發現血糖控制好跟控制不好的病人,五年之後,他眼睛發生病變的機率,以及腎臟發生病變的機率可以減少很多。這樣的成績單,病人在短期間都沒有感覺,就算是有一點點輕微的蛋白尿出來的時候,對病人也都沒有感覺,要是到有感覺的時候,都已經到底了,嚴重了。
我們隨便收音機打開或者電視打開,就會發現有各式各樣的偏方在治療糖尿病。常常有病人問我什麼什麼東西可以治好糖尿病,「我可不可以去試嗎?」我可能花了一兩年,把一個病人治療好了,把血糖拉到我滿意的水準了,並且覺得只要維持,至少幾年之內不會有問題。但是病人可能去看一個電視廣告回來之後,血糖就一蹋糊塗,因為他把我的藥全部停掉,他去相信人家告訴他會治好糖尿病的偏方。我只好誠實地告訴他說,糖尿病治不好的,你只能跟它和平共存一輩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