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後SARS看台灣的醫學教育

透過良好的大眾教育,也可以幫忙社會大眾瞭解醫療團隊的工作特質,而不會以為這只是一條高收入低風險的安逸之途。當社會大眾能夠瞭解選擇醫療生涯需要付出的代價,這也將有助於篩選真正適合學醫的人才。

賴其萬

台灣這幾年因為經濟成長帶來自我陶醉的幻象,尤其是健保獲得國人的肯定以及國際的推崇 (據「遠見」七月號報導The Economic Intelligence Unit 將台灣列為「全球健康排行榜」第二),更使我們沾沾自喜,但SARS 卻暴露出醫學教育、醫療環境、以及社會大眾的種種問題。在此就醫學生在學校的臨床前醫學教育、醫學生與醫生在教學醫院的臨床醫學教育以及社會大眾的醫學教育來探討台灣的醫學教育,至於影響到醫學教育的醫療政策、醫學院評鑑、醫院評鑑、健保政策等等,將在本座談會中的其他主題中再詳加討論。
一、醫學生在學校的臨床前醫學教育:
這次SARS 所表現出來的,有些醫護人員倉皇落跑令人失望的表現,相信與醫療團隊未能樹立專業人員應有的正確價值觀有關。由於國內絕大部分的醫學院均為高中畢業後的七年制,醫學生年紀較輕,對選擇行醫的動機普遍不純熟,又未經大學四年「核心課程」的薰陶,因此這段「準備期」的人文教育對國內醫生的培育尤其重要。我們應注重行為科學、人文課程、溝通技巧、社會科學,以及經常討論醫學倫理有關的實際個案,並且透過邏輯辯證的訓練與廣泛閱讀的習慣以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次SARS 暴露出媒體層出不窮的不實報導更使我們意識到高等教育應該重視訓練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過去預防醫學、公共衛生雖都列入醫學系必修課程,但並未受到應得的重視,經過這次 SARS 的洗禮,醫學教育應當重新規劃這方面的比重。
二、醫學生與醫生在教學醫院的臨床醫學教育:
國內醫學生在教學醫院見實習的態度比國外醫學生顯然較不積極介入,而醫院方面也每每將接受訓練的住院醫師當作「勞力」,藉此照顧眾多的住院病人,而相對地,由於服務量的加重,醫院並未能提供這些「學員」有師長指導的學習機會。在 SARS 的危機中,我們看到兩位殉職的醫生都是才當完兵開始住院醫師訓練沒多久的年輕醫生,當他們為SARS重症病人插管時,竟然沒有資深醫師從旁指導,而任其長時間暴露在高度危險的感染機會下,這不也正反映了教學醫院空有教學之名,但無教學之實嗎?
這次在SARS 肆虐的尖峰期,許多醫學生與家長們要求學校應該讓實習醫生離開醫院,有些教育界人士慨歎,「只要醫院充分防護,且只讓實醫師處理非SARS病例,實醫師就應該留在醫院,否則這一屆的醫師將被看成是『太醫師』」。然而,台灣有些醫院這幾年來在企業經營的導向下,對醫院、醫護人員、病人的安全防範措是否在「節流」的政策下確實有落差,這也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過去醫院評鑑雖然重視感染科的存在,但對教學醫院的見實習醫學生以及住院醫師在感染方面的安全保護,卻未有明文規範。今後的評鑑在教學醫院方面,不只應當重視醫師的教職、著作、研究以及圖書館藏書的考核,更重要的將是如何落實教學的品質與學員的安全。
三、社會大眾的醫學教育:
在和平醫院封院,人心惶惶的當晚,電視緊接著陳總統的信心喊話,當時 SARS工作小組召集人陳建仁院士以及臺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醫師對大眾做了SARS 的解說,使民眾因瞭解而安心不少。後來正式成立了行政院SARS防疫及紓困委員會以後,召集人李明亮前署長每天晚上向電視觀眾報告疫情,成功地緩解了民間的不安,而後全國人民每天量體溫的活動更成功地提高了全民對SARS的警覺心,這些都證明了大眾醫學教育的重要性。相信今後持續加強對全民的醫學教育可以提高民智,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江湖騙術的橫行、以及醫療糾紛的不合理事件。
最後,透過良好的大眾教育,也可以幫忙社會大眾瞭解醫療團隊的工作特質,而不會以為這只是一條高收入低風險的安逸之途。當社會大眾能夠瞭解選擇醫療生涯需要付出的代價,這也將有助於篩選真正適合學醫的人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