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照顧不是一種表演事業

照顧顯然不是一種表演事業,正因為和信醫院要對歷史示範的是一種「用心、關心、貼心」的醫療文化,不強調權威醫師,也不為特別把醫療行為當做「表演節目」,因此,對於許多內心隱然希望能在醫界迅速展露頭角,成為巨星的年輕醫師而言,和信醫院似乎也不被看做很好的「表演廳」。


文 / 鄭春鴻


醫院的領導人要具備哪些條件
一個醫院的領導人應該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蔡哲雄教授認為,一個醫院的領導人至少必須具備幾個條件︰
第一、言行合一。一個言行合一的院長,一定是一個誠實的人,並且一定有極明確的經營目標,也要有執行目標的堅定意志。醫院的事務物非常繁瑣,也非常細膩,經常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一家以財務為導向的醫院,因為目標具體,一切以創造最高利潤為原則,確實可以找一個管理的專家來做院長,大家向高效率、高利潤看齊,不至於有太大的爭議空間;不過,當醫院像和信一樣,把照顧好病人當做最大的目標時,醫院的事務就變得複雜無比,醫院的領導人會比其他事業的領導人就更不容易做到言行合一。
第二、溝通能力。醫院是一個大社區,醫院的工作人員各有不同的專業領域,面對醫院的營運目標,大家也各有堅持。醫院的領導人必須能在既定的發展目標及創院的基本理念的基礎上,具有良好的溝通人力。
第三、強烈的說服力。醫院領導人的溝通能力,不是鄉愿地把意見上的矛盾藏起來,而是以嚴謹的學養來校正偏頗的思路,說服團隊朝對的方向走。
  第四、個人魅力。醫院領導人的個人魅力,等於醫院文化的基調,它無形當中感染了每一位醫院同仁的行事風格。
  除了這四個特質之外,蔡哲雄教授認為,一個優秀的醫院的領導人最重要的必須有慈悲心。這是一種體貼生命、尊重生命、一種設身處地替人著想的修為。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格特質,他所經營的只是一家醫店,他領導的將是一群醫匠。
  和信醫院的風貌得力於黃達夫院長個人的堅持
蔡哲雄教授說,和信醫院的黃達夫院長很神奇地擁有了以上所有的特質,也使得和信這樣的醫院「奇蹟式」地出現在今日功利庸俗的台灣醫界。今天和信醫院的風貌得力於黃達夫院長個人堅持的領導風格很大,也難免令人在未來醫院新舊世代「接軌」上有了相當程度的憂慮。
  「當年我在長庚醫院,影響了幾位學生,他們告訴我,當時我對他們說了許多過去老師未曾跟他們說的一些話,讓他們知道怎麼做醫師;於是他們跟我來到和信醫院。」不過蔡哲雄教授不否認和信醫院的醫師群確實存在不同的「世代」( generations ),各世代之間難免也有代溝 (gap)
「像我這種老古董的堅持,在接軌的時刻會不會被踢到一邊去,恐怕誰都沒有把握,因為這是向大環境的價值觀挑戰的工程。」當和信醫院的精神還沒有成為台灣的普世價值之前,會不會逐漸地走調,誰也很難逆料。
不特別標榜誰是「名醫」
黃達夫院長認為要做到優質醫療,第一要件是必須用心看病,他顯然十分相信醫師為病人看病的品質,基本上是跟他在病人身上花下的時間成正比的;也就是說細心看病是很花時間的。因此,和信醫院才有門診流量控管的制度,規定內科醫師一診不能超過25人;外科醫師一診不能超過35人。不過,和信醫師對於門診流量控管就不見得意見完全一致。以外科醫師而言,他們磨練醫技的黃金時間,就是年輕時那麼幾年,他們需要很多病人、很多磨練醫技的機會。
  雖然和信醫院的醫師分布在不同的年齡光譜上,但是黃院長似乎刻意以身作則,不倚老賣老。「在我們的醫院網站上,如果不仔細找,還真找不到誰是院長、副院長和主任。」負責和信醫院網站編輯工作的鄭鴻鈞醫師這麼說。事實上,和信醫院也確實不特別標榜誰是「名醫」。
一顆心臟有十幾個主任
蔡哲雄教授長指出,一般病人尋醫可以分為「拜廟」和「拜神」兩種。「拜廟」是因為對某一家醫院有信心而來;「拜神」是針對某一位醫師的醫術慕名而來。和信醫院向來不主張製造「明星醫師」,而強調發揮醫療團隊的效能。一科有好幾個次專科,「一顆心臟有十幾個主任」的現象,在和信醫院是看不見的。「明星醫師」確實可以提高醫院的知名度,也可以相當程度地提高醫院的收益,不過對病人來說,卻不見得有好的幫助。和信醫院相信透過不同專科醫師反覆地討論與緊密地追蹤,會比一個明星式的醫師「打通關」要穩紮穩打。
  宋瑞樓教授幾乎天天參加晨會
和信醫院現有乳癌、鼻咽癌、肺及胸腔系癌、肝癌、頭頸癌、上消化系癌、大腸直腸癌、骨骼及軟組織瘤、腦神經系癌、甲狀腺癌、婦癌、淋巴癌及泌尿系癌等十三個不同的醫療團隊,他們會分別針對病人的病情,各自做協力的討論;並且選擇最有討論價值的病例,輪流在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七時三十分的晨會,向所有的醫師提出報告。晨會時間一到,醫師們都會集合在三樓的大會議室,黃達夫院長及夫人一定準時到場,坐在前中央的位置;最令人敬佩的是高齡八十五的和信醫院榮譽院長宋瑞樓教授也幾乎是天天到場,同時非常專心地聽取不同的醫療團隊針對某一個院內的病歷進行詳盡的討論。
  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
大會議室最前方的兩側有兩幅字。右側是胡適之先生的佳句︰「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左側是孟子的名言︰「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這兩句話是黃達夫院長特別請人書寫,可見他對醫療團隊的晨會思辯的精神寄予相當高的期望。和信醫院的醫師想「辜負」黃院長的期望,恐怕也不容易,因為包括榮譽院長宋瑞樓教授、黃達夫院長、謝炎堯副院長、蔡哲雄副院長及莊伯祥副院長等人都非常專注地聽晨會的報告。
教授會拿著雷射光筆,對著螢幕上的數據指指點點,遇到不清楚的地方,他會坐到與報告人同一醫療團隊的醫師旁邊,細看剛剛沒有看清楚的資料及斷層攝影;謝副院長是一位面對問題從不閃避,追根究底的嚴謹學者,他嚴格的治學態度有時會讓年輕醫師吃不消;蔡副院長學養俱佳,頗能鼓勵新秀,經常可以指點年輕醫師別開生面的思考方向;莊副院長看不見螢幕上太細小的文字,不知道到哪裡取來望遠鏡對著螢幕「眺望」,雖然惹來大家的笑聲,但是他顯然一點都不是搞笑,因為他幾乎全場用它來細讀資料,他認真篤實的精神留給年輕醫師相當深刻的印象。
黃院長對晨會報告內容可以「緊迫盯人」形容,他偶爾會做筆記,非常有系統地對報告人敘述的整個醫療過程的細節做學理上的檢查,他嚴謹的思維流露出學院的優雅與氣派。最為他所重視的是團隊在合作的過程中是否掌握了不同的關鍵治療時機;每一個細微的醫療行為是否照顧到病人的感受。
  和信醫院沒有一個人不可以被糾正的
晨會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一般說來,在純學理上的討論醫師們都可以相互激盪,參照發皇;但是在團隊內部協調機制出現問題時,則經常會有比較尖銳的辯證;尤其當有人被指出在對病人的醫療的時機上有瑕疵,或是在照顧病人上有疏忽時,經常互不相讓。
  「在和信醫院沒有權威醫師。醫院裡包括我、以及所有的副院長,沒有一個人不可以被糾正的。」黃達夫院長公開地對全體的醫師說︰「晨會的目的在於為真理及知識的傳遞建立橋樑,如果有權威、有層級、有特權,那麼醫院就不會進步。」他特別指出,和信醫院的病人一個人身上有四、五種病是很常見的;一個醫師不能全部都懂是正常的。不懂的事不可以自做主張,一定要請教同事這樣才能發揮團隊的精神。」
「銳氣」一旦毀傷,就再也喚不回了
從這樣的談話,就可以知道和信醫院的晨會一直維持辯證的氣氛,主要是黃達夫院長刻意經營的。比較懷念早期醫界尊重倫理的醫師,對於這樣「沒大沒小」的氣氛,感到並不值得特別鼓勵。他們認為「愛吾師」與「愛真理」之間,不一定要選邊站。口頭上的敬老尊賢,也等於給自己的未來留點後路;更何況老前輩閱人無數,臨床的經驗讓他們常能見微知著,至少在體貼心上畢竟比較周到。
  「我常看到老教授真誠地傾囊相授,基於愛心而對年輕醫師所犯的毛病提出嚴厲的糾正;但是當老教授、老醫師在對某些問題上了解也需要成長時,我卻很少看到年輕醫師會不動氣,會耐住性子,以比較有教養的方式把自己的觀點好好地解釋清楚。」這位其實年齡還不很大,但是自己感覺到已經被「劃」為老頭子的醫師有點感慨地說。
不過,即使如此,但是黃達夫院長和三位副院長似乎更珍惜少壯派的「銳氣」,認為「民氣可用」,深怕一旦毀傷,就再也喚不回了。他們寧願委屈求全,也奮不顧身地要把「銳氣」給留住。
不把醫療行為當做「表演節目」
照顧,顯然不是一種表演事業,正因為和信醫院要對歷史示範的是一種「用心、關心、貼心」的醫療文化,不強調權威醫師,也不把醫療行為當做「表演節目」,因此,對於許多內心隱然希望能在醫界迅速展露頭角,成為巨星的年輕醫師而言,和信醫院似乎也不被看做很好的「表演廳」。
「醫界經常會有興味地對外宣布完成了某種困難度較高的手術,這樣的手術在台灣也許是首例,但是就世界醫學史而言,沒有特別意義。」蔡哲雄教授認為這種英雄主義式醫學表演可貴在於它是個醫療史的創舉 ( innovation ),除此則意義不大。而他最在乎的反而是醫師是不是能對一般苦難中的病人提供較優質的服務。
絕大多數的病人都不需要明星醫師
「絕大多數的病人都不需要明星醫師,也不需要英雄主義式的特別醫療技術,他們只要用心看病的醫師,多聽他們在病榻旁的心聲。」教授的看法使人想起,究竟那些在火線上抓到江洋大盜的幹探比較值得尊敬呢?還是一個數十年如一日在深夜遊走街頭巷尾巡邏,讓大家得以安眠的老員警值得尊敬呢?這當然沒有標準答案,也不是屬於同一個問題;不過,這樣在手術台上有英雄式表現的醫師,如果和那一位三分鐘看一個病人,一個早上看一、兩百個病人的醫師是同一人的話,我們是應該歌頌他,還是責難他呢?
有些人特別因某位醫師醫術高明,慕名前來和信醫院求診。醫師會告訴他們,和信醫院是由一個醫療團隊照顧一個病人,而不是一位醫師來照顧一個病人。因此,每一位病人都可以完整地享受到醫院的資源,以及醫療團隊凝聚的智慧。
  「醫界的人對於和信醫院可以說「又愛又恨」。當他們的親友要尋醫,他們會鼓勵親友到和信醫院來,因為這個醫院沒有藥水味、環境優美、醫護人員認真親切。但是他們經常發現自己的老病人會回來詰問他們,為什麼當時沒有好好被照顧。」
醫師應留意病人之痛苦及經濟負擔
吸引好醫師來和信醫院服務,病人接受和信醫院的服務之後,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醫療價值,這是和信醫院黃達夫院長最大的心願之一。在和信醫院工作的醫護人員都非常仰慕宋瑞樓教授,大多數也都受過他直接的啟發,而在工作上有所體悟。和信醫院不製造明星醫師,那麼他們想要的醫師是怎樣的醫師?期待的病人又是怎樣的病人呢?宋瑞樓教授的看法平實、公允而發人深省。
「病人該如何找一位好的醫師呢?應當找哪一位醫師或找什麼樣的醫師呢?如果沒有家庭醫師的協助,一般人會覺得困擾。」宋瑞樓教授說道︰「好的醫師富有熱忱去診療照顧病人,他會口頭詢問了解病人所有與疾病及健康有關的問題(即所謂問診),還會以視診、觸診、叩診、聽診等所謂物理的身體檢查,加上應用醫學知識及自已的經驗『思考』來做診斷,包括病名、病的輕重(病期)、有無併發機能性異常,疾病的預後與病源,並且計劃如何來確定診斷或是從幾種疾病中確定一種疾病(所謂鑑別診斷)。」
宋瑞樓教授說,「在這之後還要有治療方案,才進行治療。此外,在擬定診斷及治療方案時,醫師應留意病人之痛苦及經濟負擔。好的醫師必然已有充足的知識及經驗,但是他還必須不斷的學習新知,不能只依賴經驗來診療病人。」
不要找病人太多的名醫應找會給病人足夠時間的良醫
宋瑞樓教授的眼中,只會「在診療、討論或教學時,口口聲聲說以他的經驗如何高明的醫師,不能算是優秀的醫師。好的醫師還會替病人及家屬思考是否有必要採取預防措施,還會撥出時間向病人說明病人應該要了解的事情。」
他說,「這是非常清楚的,好的醫師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來診療照顧病人。他不會任意讓病人做抽血檢查、X光等影像檢查,也不會隨便開藥或開很多的藥。良醫會讓病人問問題、提異議。」
他同時認為「好的醫師在半天或一天的時間內,診療的病人數一定有限,如果病人、社會或醫院要求醫師診療太多病人,會害病人也會害醫師使醫師成為不良的醫師。好的醫師還有另一個條件,即是否繼續進修學習,藉由閱讀新的期刊雜誌、新書,參加學術研討會或演講會來增進新知。」
宋瑞樓教授對病人也有深切的期待,他說︰「聰明的病人會質問,但是不做無理的要求,例如一定要拿藥、一定要打針或一定要多做檢查。這樣不只是加重大家的負擔,還可能害到自己。」
他認為病人必須有一定的主見。有些民眾為了表示關心病人而自作聰明,任意建議診療行為給病人,反而害了病人。因此聰明的病人不會隨便聽信外人的建議而忽略專家的意見,也不會找病人太多的名醫,應找會給他足夠時間的良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