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下一個15年

與台灣某些醫學中心等級的醫院相比,硬體方面我們有較完整的空調暨能源回收系統、較人性化的門診及住院空間、較好的感染管制條件。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在過去的十五年中,歷經租用台北仁愛醫院二千建坪的時期,以及快樂搬遷入自有一萬六仟餘建坪的現址時期。就工務部門而言,由沒有自有機電系統,到操控十多項重大系統,組織人數也由三人逐漸成長到二十一人,其間變化頗大。
  與台灣某些醫學中心等級的醫院相比,硬體方面我們有較完整的空調暨能源回收系統(高換氣率、夜間儲冰、Kathbar水洗器)、較人性化的門診及住院空間(一醫師多診間作業模式及不高於二床的病房)、較好的感染管制條件(空氣清淨度及壓差控制、自動龍頭、隨處可見的洗手槽)。經過了八年,我們滿意於當年的設計所帶來的效益。
  雖然我們滿意於現有狀況,但仍需跨步向前才能保持領先。如果我們看遠一些,我們就不會為了短期的變化而疑慮不定。到底要多遠呢?就以十五年來思考吧。
    究竟下一個十五年,工務部門要面對什麼不同的事務呢?我想,至少包含以下幾項:
(一)油、電會更昂貴,形成大的成本壓力。
(二)水不只會漲價,供應中斷時日不遠。
(三)生命安全更被重視。
(四)高齡化時代來臨,對設施配置產生新的需求。
(五)環保要求更多樣化。
(六)個別化及高級化的服務需求逐漸成型。
(七)民間團體串聯議題的能力增強,對醫界形成影響力。
(八)意外(天災、人禍、傳染病)災害的管控能力更形重要。
(九)新勞工退休制度帶來高流動率可能形成經驗斷層。
  當察覺到以上事務將需面對時,對策勢不可免。若能有愈多人參與思考、或擁有更長時間來分析,將使對策更加周延。而目前個人的短期思考就當作是拋磚引玉,寄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寶貴意見與參與。
(一)現代生活講究舒適,油電的使用在替代能源廣泛應用前將呈上升趨勢。供需失衡會導致價格上漲,大陸、印度廣大人口的需求更是雪上加霜。而醫院能做什麼呢?善用日夜電價差來製冰提供空調使用是有效的方法。加設一台冰水主機一方面滿足院內需求的增加,一方面降低平均電價是一舉二得之法。
(二)用水量也與現代生活成正相關。翡翠水庫的淤積在緩步增加,但供水面積卻也在增加。收入減少而支出增加,可以想像未來更容易重演民國九十一年、九十二年缺水情況。而我們雖已擴大水箱儲水量,但有效支付期仍短。所以需要再增設水箱,並說服政府開放醫療業在乾旱缺水日能優先取用地下水源。
(三)生命安全也是衡量一個社會進步與否的指標。工務要強化消防、供電及公共安全的可信賴度,這是一件無時無刻要努力的事,也許成本高昂,但卻是優先項目。
(四)高齡化的社會將帶來不同的硬體配置及操控。如:電梯速度、浴廁門檻高差、斜坡度、防滑作業、門扇重量、字體大小、電視大小、床的高度、廁所數量等等,都需用心思考。
(五)環境保護的要求會更嚴苛。從有機栽種成為風潮、京都議定書控制能源消耗、綠建築推廣省能省水、車輛耗油管制更加嚴格、老樹大樹編號列管不得隨意修剪移植,可以知道我們的鍋爐會被要求有更好的燃油、更乾淨的排煙,我們的建築要能節制輻射熱,甚至廢水要酌予再利用。技術上以上挑戰都可面對,問題只在於投資與回收要如何較快地均衡。
(六)由於世界化的浪潮,貧富差異正在拉大中。可以想見,部份高所得有能力自掏腰包者會不滿意大鍋飯式的健保,以致個人化、高級化的需求逐漸會形成。更大而私密的空間、溫暖的傢飾、先進的醫儀,再輔以專業又親切的人員。而我們要思考的是自己的強項與過去的信譽,從而找出切入點與切入時機。
(七)由於網路的普及,訊息的傳遞已打破地球自轉及橋樑、海洋的限制,使得意見即時散播,力量於焉產生,跳脫政府的反應速度與管控,對企業的毀譽也常在短時間形成,是助力也是阻力,端看我們有沒有能力加入議題、引導議題。而這有賴平常形象的正確與良善,不能短視近利。
(八)由於社會高度分工合作,任一環節更不能出錯,即使有錯也要能有效控管災情。試想,一個電塔倒塌可以半個台灣停電,一場大雨可使南桃園缺水十天,一場海嘯帶走二十萬人命,一次SARS可使口罩斷貨、數十家醫院被強制設立負壓病房病房而後空著不能使用,錯誤的專業人力配置誤了邱小妹也傷了急救從業人員。醫院工務的職責要提供耐震的建物、有效的感染控制。防颱作業完整、防止編制活用有效。而國內外重大災難都刺激我們思考,在思考中逐漸強化應變及災損控制能力。
(九)新的勞工退休金制度將升高新入職場者的流動率。而工程部門人員技術養成不易,所以能留住愈多的人才工作愈久就愈能面對競爭。專業教育要有效提供給新人,適時的刺激要給舊人,尊重的意涵要能傳出並證明有效接收,對企業的認同要能促進或維持,再加上提供可與市場競爭的所得,能做到前述大概可以留住多數人才吧。
其實,未來是現在的延伸,眼前我們站在較高的位置看向遠方的大事,而細節卻需俯身、近聞才能貼切掌握。成功總是腦中不忘大事,一邊思考學習,而後成就了多年前所設定的目標,也許還更為燦爛多采、超越十五年前的預期。(   / 李錦達主任,工務部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