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找醫師要碰運氣嗎?

找醫師也許多少還是需有碰運氣,但是上醫院不像上館子,和信醫院徹底的實施多科整合、團隊治療,就是希望把「運氣」的成分減到最低;用團隊的力量創造出水準劃一的醫療品質。也就是讓病人看病不再到處碰運氣,進了和信醫院,就知道自己會享受到高水準的醫療。

鄭春鴻


台灣俗語說︰「先生緣、主人福」,意思是說,看病遇到好醫師,就像人生遇到貴人一樣,是病家的福慧。
找到好醫師是病人運氣嗎?在台灣,看病要碰運氣嗎?臺灣病人好像自古以來就這麼認為,遇到壞醫師,只有自認倒霉,病人在「開罪」不起醫師,卻又無法信醫師的情況下,只好像逛街一樣,醫院一家看過一家;醫師一個看過一個。而終於有一天找到好醫師,那就是緣分到了,是自己的福報。
傳統台灣醫師習慣獨立作戰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務長蔡繼志指出,這樣的特殊文化,多少與傳統台灣醫師所扮演的角色和有關。
「過去台灣的醫師,都是自己開診所,獨立作戰、單打獨鬥,很少跟別的醫師合作,比較少意見整合的習慣。」他說︰「在臺灣醫療資源缺乏的時代,這樣的『全能』醫師,穿梭在大街小巷,盡己所能為病人解決病痛,確實也有一定的貢獻;不過在醫學技術分工越來越精細的今天,醫師憑一己之力,很難再提供給病人最好的服務,它必須與不同專門領域的醫師、醫事人員及護理人員共同合作,才能為病人做出治療最佳方案。」
一家醫院有多少科,就有多少家醫院
以乳癌病人為例,到了腫瘤內科,醫師會主張化學治療;到了放射腫瘤科,則主張放射治療;到了腫瘤外科,醫師會建議乾脆開刀。大家說的話好像都很有道理,就是找不到一個人,可以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規劃一個合理的治療方案,病人的權利就在醫師的門戶之見衝突下,被不經意地漠視了。也難怪和信醫院的名譽院長宋瑞樓教授曾說:「一家醫院有多少科,就有多少家醫院。」
醫務長是協調者及啦啦隊隊長
蔡繼志醫務長說︰「我認為醫務長 ( Chief of medical staff )在醫院裏扮演的是協調者及啦啦隊隊長的角色。為了要營造團隊醫療的成果,對於某一個病人的治療,經常需要不同科別的醫師進行溝通協調。在溝通的過程中,有時候在意見上會發生衝突;有時候則是因為要強化團隊醫療的默契,這時候就必須由醫務長出面,統合大家的意見,找出對病人最好的方案,讓醫療工作順利進行。」
他指出,在國外,由於團隊醫療在醫院裡是運作的常軌,因此醫務長的角色就變得理所當然;而在台灣,大型醫院裡科與科之間幾乎是壁壘分明,雖然仍有形式上的會診,也有所謂的「醫療副院長」這樣的職稱,但是恐怕很少因為智慧的交換、意見的辯論,真正發揮出團隊醫療的力量。
全民健保、醫師「績效制度」阻礙團隊醫療
阻礙臺灣大型醫院進行真正做到團隊醫療的因素,與台灣人的醫療觀念及全民健保制度、醫師的所謂「績效支薪制度」都有絕對的關係。
台灣的醫師經常以一天能看二、三百個病人傲視同行;病人也會因為某位醫師在一診當中「閱人無數」,覺得這位醫師一定特別高明,因此而趨之若鶩。這樣的價值觀,造醫師怕自己的病人被人「搶走」,使自己變得不再是「熱門」,也就更不可能跟別的醫師進行意見上的交流。再加上健保給付「論量計酬」,醫師看的病人越多,薪資越高,完全忽視醫療品質,醫師就沒有理由花時間為病人的醫療成果設想。
 
在這樣的醫療工作的氛圍下,醫務長是無用武之地的,因為每一科的醫師都各自為政,沒有人需要被協調的,也沒有人願意被挑戰的。
進了和信醫院,就知道自己會享受到高水準的醫療
蔡繼志醫務長說︰「和信醫院從十三年前創立以來,就徹底的執行團隊醫療的工作倫理,採取多科整合,為每位病人擬定一個量身訂造的治療計畫,多年來已經是醫院的工作常軌。病人不必忐忑不安地在醫院遊走,而可以非常安心地把未來的治療進程交給醫療團。這樣的運作下,醫務長的溝通、協調、監督及為醫護、醫事人員打氣,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他說,和信醫院徹底的實施多科整合、團隊治療,就是希望把「運氣」的成分減到最低;用團隊的力量創造出水準畫一的醫療品質。也就是讓病人到和信醫院看病不再是碰運氣,而是進了和信醫院,就知道自己會享受到高水準的醫療。
  和信醫院是台灣唯一沒有實醫師績效制度的醫院
和信醫院的團隊治療並非口號,而是有很多配套措施。比如說,和信醫院幾乎可以說是台灣唯一沒有實醫師績效制度的醫院。
黃達夫院長說︰「我們不讓不同科別的醫師互相比較業績,因為一旦如此,每一科為了要創造業績,就會搶病人,形成本位主義,自然就談不上多科整合、團隊治療了。」尤其甚者,如果醫師習慣比誰為醫院賺更多錢,那麼那些賺錢多的醫師及單位,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趾高氣揚,官大錶準,以後誰也不敢找他談真理,根本就無法溝通。和信醫院不但避免醫師們互相比業績,甚至為了提高醫療品質,還刻意地延聘「肯定賠錢」的專科醫師。
這樣的配套措施,最為難得的是全院醫護人員研究、教學及討論的風氣。和信醫院透過每天的晨會,十五個醫療團隊的討論會,資深醫師的教學時間等,來營造「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的思辯精神。這種文化的形成,才能為多科整合、團隊醫療提供沃土。
說服別人也要有充分的雅量『被說服』
蔡繼志醫務長指出︰「多科整合、團隊醫療必須要建立在『愛真理』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我們除了為自己的看法辯護,去說服別人之外;只要別人的意見是對的,我們也要有充分的雅量『被說服』。和信醫院的病人可以輕鬆就醫,但是醫護人員花在背後互相協調的時間卻相當多,這跟鴨子划水一樣。」
在和信醫院,鼓勵的方式很少採取獎金
「以病人為中心」的醫院需要的是有智慧、自動自發的醫護人員。和信醫院在短短地十二年間,可以塑造出台灣前所未有的醫療文化,究竟它的關鍵何在?
蔡繼志醫務長說︰「我認為即時的鼓勵非常重要。醫護人員的工作非常細膩,必須要有比他們心思更細膩的人,來發掘他們平時工作中的用心之處,並且即時地給予鼓勵。」在和信醫院,鼓勵的方式很少採取獎金,對一個人的欣賞,有時候比給他獎金更貼心。
美國總統威爾遜 (Woodrow Wilson, 1856-1924 ) 曾經說︰「凡是完美達成的事,都不是個人的就,那是屬於世界成就的一部分。」(No task, rightly done is truly private. It is part of the world’s task.) 和信醫院為台灣樹立的另類價值觀,當然不是一人一己的成就。「我非常感激和信醫院八十位醫師任勞任怨地奉獻,他們不計報酬,無怨無悔地關心病人、照顧病人。因為大家認同這一個共同的信念。在和信醫院裡,我見到最美的畫面,是在和信醫院的某個角落,不同科別的醫師圍在一起,共同討論一個病人的病情。每當我從他們身邊走過,都會為他們感到光榮。」
台灣早期教會醫院無私地為病人奉獻
在美國的醫學史及醫學教育史,我們可以看到私立醫院的設立,以及醫學教育的成長,都是因為許多財團及慷慨的企業家投入大筆的捐款成立的。但是很遺憾地,從過去台灣的醫學史看來,台灣的企業家所設立的醫院,一直被詬病缺乏公益的觀念。
台灣最早的醫院是由傳教士創立的,台南的新樓醫院應該是台灣的第一家醫院,這是一所基督教醫院。後來成立的馬偕醫院,是基督長老教會所創立的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是由來自英國的蘭醫生所創立的;樂生醫院是專門照顧痲瘋病患的醫院,這是由加拿大醫師所創立的。他們對台灣社會的貢獻,可以說是完全毫無保留的,為這塊土地貢獻了他的一生。
  早期台灣醫院慈善、救濟、服務的色彩較濃
日治時代,日本人在台灣也陸續成立很多醫院,1904(明治37) 台大醫院的前身「赤十字社臺灣支部醫院」的成立,為醫學校附設醫院提供實習之用,這是日本人在台灣成立的第一所公立醫院。此後,日本人在台灣各地區成立了市立醫院以及省立醫院,這些醫院都屬公家醫院,而此時台灣的非公家醫院就只有上述的教會醫院。早期台灣比較有錢的人生病,都會延請醫師到家看病,因此台灣公家醫院主要是為一般勞動百姓看病。這些公立醫院的設備並不先進,對於醫院財務的掌握、醫病關係的建立都不特別留意。公家給多少錢,他們就做多少事,不賺錢也無所謂,因為國家的預算還是年年編列。
因此從早期的台灣醫院看來,無論是教會醫院或是公家醫院,慈善、救濟及服務的色彩較濃;純營利的意味較淡。但是近二十年來,似乎都變質了。
為台灣社會的公義留下完美的註腳
蔡繼志醫務長指出,正因為如此,從台灣醫院的發展史看來,我們應該特別對和信企業團多年無私的奉獻,由衷地表示敬佩。他們在台灣醫學史上,為台灣的企業家贊助成立真正非營利的醫院寫下光榮的一頁。和信企業團多年來將固定比例的盈餘捐獻給辜公亮基金會,共?億元新台幣,而不介入醫院經營,和信醫院就是運用這一筆基金,為台灣的醫療文化樹立典範。
蔡繼志醫務長最大的心願是:「我們希望營造一個像美國Mayo Clinic 一樣的環境,病人的權益得到保障享受好的醫療;醫師得到病人以及醫界同業的敬重,精神上感到滿足;醫院提供龐大的資源,讓醫護人員充分享受研究的樂趣;有過得去的待遇,足以仰事俯畜,家庭幸福美滿。」他認為和信醫院已經在這一條對的路線上走,不自傲、不自滿、不鄉愿,以這樣的精神來回報和信企業團的期待,並為台灣社會的公義留下完美的註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