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一家不做廣告的醫院

/ 鄭春鴻 

國內大型醫院為了「拼經濟」,越來越重視醫院對外的公關交際。常見的醫院,尤其是大型醫院的宣傳,很少直接刊廣告,而比較傾向邀請媒體工作者製造明星醫師、設定新聞議題,讓醫院很自然地、「正面的」出現在媒體上;如果大家都忙,並且沒有特別可做之秀,便由傳媒自行發揮,「天氣多變化小心傷風感冒」、「醫師建議吃粽子要搭配蔬果」也算是對讀者的關心,目的只求醫院的名稱及招牌醫師的姓名持續地在媒體上曝光。



醫學不能做廣告早已經是普世準則



醫院廣告不以廣告篇幅刊出,而必須經「加工製造」才得以發表,一方面是這種新聞化的廣告,容易使病人毫無警覺地被「潛移默化」,而最主要則是醫院必須閃開法令「嚴苛」的規定。

醫學不能做廣告,可以說早已經是普世公認的準則。1847年起草的美國醫學學會的醫學倫理法典(code of medical ethics)根據英國醫生伯西波(Thomas Percival)所完成的醫學倫理的著作,來敘述醫生的行醫準則。這個法典嚴拒了密醫,也禁止醫生的廣告,並顯示出醫生的社會道德責任。這個美國醫學倫理的基石,後來演變成為醫學倫理原則並加以濃縮與條化。

醫療法對醫療廣告的限制很嚴

從法律上看,台灣醫療機構同樣的也沒有做廣告的空間的。醫療法第六十條規定醫療廣告的內容只限於:一、醫療機構之名稱、開業執照字號、地址、電話及交通路線。二、醫師之姓名、性別、學歷及其醫師、專科醫師、優生保健醫師證書字號。三、公務人員保險、勞工保險及其他非商業性保險之特約醫院、診所字樣。四、診療科別、病名及診療時間。五、開業、歇業、停業、復業、遷移及其年、月、日。六、其他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公告容許登載或播放事項。並且規定利用廣播、電視之醫療廣告,在前項內容範圍內,得以口語化方式為之;惟應先經所在地直轄市或縣(市)衛生主管機關核准。

醫療法第六十一條並且特別列舉醫療廣告,不得下列方式為之:一、假借他人名義為宣傳。二、利用出售或贈與醫療刊物為宣傳。三、以公開祖傳秘方或公開答問為宣傳。四、摘錄醫學刊物內容為宣傳。五、藉採訪或報導為宣傳。六、與違反前條規定內容之廣告合或並排為宣傳。七、以其他不正當方式為宣傳。

這裡的規定,連「摘錄醫學刊物內容」及以「採訪或報導」方式呈現,都被視為廣告,這樣的法令不可謂之不嚴。



第六十二條後半段規定來了大放水



不過,我們再看該法第六十二條規定,前段還是嚴厲如故︰「廣告內容暗示或影射醫療業務者,視為醫療廣告」。惟該條規定的後半段來了大放水︰「醫療機構有關醫學新知或研究報告之發表或病人衛生教育、學術性刊物、未涉及招徠醫療業務者,不視為醫療廣告。」這段話大開後門,讓想做廣告的醫院有洞可鑽。

「炎夏使用高滋潤成份洗髮精會增加頭皮負擔」算不算醫學新知?恐怕兩造分說個把月都沒有定論;「不妨偶爾生氣,不生氣反易心臟病」究竟是不是研究報告,可能也要吵翻天;如果眼科醫師要說「青少年在網咖目不轉睛挑燈夜戰視力惡化」的新聞算是一種對病人的「衛生教育」,法官看來也很難反對。我不清楚還有什麼題材不能走這個後門,醫療機構要大做廣告只要根據此條,便可以完全不去閱讀醫療法其他擺譜兒的規定。



醫院應不應該做宣傳值得深思



醫院應不應該做宣傳,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它牽涉到幾個思考途徑︰

1. 醫師是一個商人嗎?醫院對病人所做的服務,是一種商業行為嗎?

病人的醫藥費是醫院主要的收入,只有當醫院是一個商業機構,才需要更多的病人,創造更高的利潤。醫院如果把追求利潤做為營運的最高指導原則,如何招攬病人、分食健保大餅才會是必要的營運手段。

2. 病人是公眾人物嗎?

生病是一個人非自發性的遭遇,一個人生病絕對是一個非常私密的情事,即使他生的病涉及公共衛生,可能危及社會大眾,他的病將變成一個公眾事務,他本人則仍不至於成為公眾人物。只有當一個人罹患可能危及大眾健康的疾病,同時他又惡意地傳染給別人時,病人才會變成公眾人物,必須被強烈指出並予譴責以維護大眾安全。

3. 病人是醫師的樣本嗎?即使不透露病人的姓名,醫師有權在未取得允許而擅自公開病人的病情嗎?

醫師從病人身上學習醫學技術,因為病人的信任而取得收入營生;醫師如果反過來將病人做為自己追求名利的工具,

4. 醫院或醫師對媒體發布新聞的動機如何?媒體選擇某家醫院或醫師做為諮詢對象的理由如何?

這兩個問題最不容易被誠實回答。醫院通常會將這樣的行為歸於公益目的或推廣醫療服務,而不願承認它是商業促銷行為,是一種以「新聞」出現的廣告;在同樣研究領域或提供同樣醫療服務的醫師或醫院有許多不同選擇時,媒體選擇為什麼選擇某家醫院或醫師做為「打鼾最好趕緊找醫師」這類問題的特定的諮詢對象,其理由是否也有商業考量或互惠關係,媒體或記者通常也會反擊,並認為被這樣詰問是奇恥大辱,或不願正面回答。

5. 醫院對於透過媒體轉述的醫藥報導是否有必要做專業的校訂?如果報導有錯,以致閱聽大眾受到誤導,醫院是否要負責任?

醫藥新聞內容十分專門,醫院內部運作非常複雜,醫院新聞也不容易理清。醫師的說詞被媒體做錯誤轉述的情形十分普遍,似是而非、模稜兩可及缺乏進一步求證,同時沒有連續性報導的醫藥新聞,被一般社會大眾所受的傷害,可以說與日俱增。如果法令上對醫藥廣告的刊登標準非常嚴厲,那麼對傳達不實醫療資訊的醫藥新聞,是否也應該採取同樣嚴厲的標準,以免對社會大眾造成傷害呢?醫院對於消息來源來自本院的新聞,如果有誤導之虞,是否要負相對的責任呢?



大多數醫師本人也都不願被視為生意人



醫療法對於醫療廣告的各種限制,其實已經大抵都回答了上述的問題。基本上,無論從醫學教育、醫療倫理、社會期待、法律規定等各面向看來,醫療行為都不是商業行為,我們甚至可以說大多數醫師本人,也都不願被視為生意人,他們仍寧願期待社會給與他們應有的崇高的職業尊嚴。鄉村醫師的診所,一年到頭有吃不完的蔬果;漁村醫師的電冰箱塞滿了各色的海鮮。這些來自病人的溫暖回報,都市醫師即使已不能經常享受得到,但是總是心嚮往之。

醫院做廣告,很明顯地是醫業不求迴避地將自己的位格從公益降為商業的表現。醫療法第六十二條後半段的「放水條款」,說來也不算是壞的規定,如該法沒有這條規定,醫學研究的分享、通俗醫學教育的傳播、公共衛生的教育等,可能都將無法推動,醫院變成沒有聲音的地方,醫師個個噤若寒蟬,恐怕也非立法的本意。

病人在酷法酷吏下不見得可以獲得更多好處

法律在很多領域上都可以立竿見影,唯獨對於一些以「關心」做為工作本質的人,很難做有效地約束。除了醫師之外,教師、律師、新聞記者等,都是以「關心」為動力的特殊職業,他們在工作上做對了多少,很難評估;硬將法令套在他們身上,反而約束了他們做好事的範圍。我們如果不相信老師會善待孩子,他可以完全符合規定地去「忽視」孩子;我們如果不相信醫師,不相信醫院,他們也可以做到不違背再嚴厲的法律,但是病人在酷法酷吏之下,卻得不到任何好處。



和信醫院除了徵才不做任何廣告



對於醫院的宣傳,和信醫院基本上只做到「事實陳述」;對於媒體工作者,和信醫院也只做到以誠相待、以禮相待,無謂的應酬可以說完全謝絕。黃達夫院長的這個公關政策,院內不少同事不以為然,認為讓大家知道什麼樣的醫院才是好醫院並不是壞事,但是和信醫院至今仍然除了徵才廣告之外,不做任何廣告。黃達夫院長不只不做廣告,他跟新聞界的關係也僅止於淡如水之交。

「和信的媒體政策對於醫院的年輕醫師是委屈了一點。」資深的和信醫師頗為體貼後輩︰「年輕人比較需要鼓勵,和信醫院卻不捧醫師、不炒作醫藥新聞及醫院新聞,即使在病人的口碑上是恆久的,但是比起其他醫院的同儕,在和信服務的醫師好像不容易『成名』,確實是比較寂寞的。」當然,這兒所謂的「成名」,也許只是刊在報紙上的一篇專訪,電視新聞上的幾秒鐘訪問,不過,對於平常人而言,這樣的快樂似乎也可以延續個一段日子。



靠病人出名基本上是一件不道德的事



醫師成名有很多機會是靠病人的知名度。比如誰是陳水扁的泌尿科醫師,誰是李登輝的家庭醫師等。如果和信醫院的醫師想因此成名,那麼機會就多了,因為大家都知道和信醫院是台灣第一流的醫院,即使不是癌症問題,因其他身體疾病或純為健康檢查,仍有很多國內外知名人士慕名前來和信看病或住院。許多媒體記者都會很熱衷地前來打聽,希望能對這些名人要角做訪問。但是,黃達夫院長的保護病人的隱私是非常徹底的,院內同仁嚴禁透露病人的身分。因此,所謂的VIP更喜歡來和信醫院,但是醫師靠為名人看病也一併成名的機會,在和信醫院是沒有的。

和信醫院不只是為名人保護隱私,事實上,所有的和信醫院的病人的隱私都受到絕對的保護。在台灣,病人看病是被傳喚到醫師的診間進行的,過去曾有某大型醫院婦產科醫師,因為病人太多,一次傳換五個病人進診間,同時要她們一起取下胸罩,因此而遭到社會非議;在和信醫院看病,每一個病人及其家屬均分別被安排在不同的診間,醫師要到不同的診間去看不同的病人。這樣的品質在美國的大醫院是尋常的待遇,但是台灣的病人可能都是從未聽聞,因此第一次在和信受此待遇都感到非常窩心。



病人逐漸康復的過程根本就是哀矜勿喜的事



熟悉媒體運作的和信醫院同事基本上還是認同黃達夫院長的做法的。

「首先,我認為在黃達夫院長的觀念裡,醫院照顧病人,而使病人逐漸康復的過程,根本就是一件哀矜勿喜的事。」和信醫院的醫師都有共識,不論病人是否為名人,靠病人出名,基本上是一件不道德的事。因此對於病情的透露都非常小心翼翼。他說︰「比如,當我們自己的親人生病了,我們努力照顧他都來不及了,怎麼會希望有不相干的人來訪問呢?當我們發現那個三天兩頭才來看病人不到三分鐘的主治醫師,面對媒體竟然可以滔滔不絕地談你親人的病情,如果你是病人或家屬,你做何感想呢?你不會有一種被利用了的感受嗎?」和信醫院為每一個病人看病,為病人及家屬解說病情都必須在個別的診間進行,如果和信的醫師面對媒體也毫無顧慮地對病人的病情大談特談,跟和信醫院的文化就兜不上來了。



以醫療團隊來照顧病人不刻意製造明星醫師



「信醫院不刻意製造明星醫師,而強調以醫療團隊來照顧病人的做法是不變的,這是和信醫院的醫療主張,和信醫院的尋常生活基調,這一點如果改變,就不再是和信醫院了。」他說︰「在這樣的軌跡上生活或工作的人,基本上是沒什麼『新聞性』的,因為他們做的事太『平常』了,而大眾傳播媒體在本質上,是明星取向的、是獨特取向的,和信醫院的哲學,黃達夫院長的哲學,基本上可以說是在新聞熱線的狀況之外的。」和信醫院和黃達夫院長的努力,確實已經儼然在台灣醫界樹立了不可取代的清流地位,也得到大眾傳媒的敬重。不過,新聞怎麼說還是得賣得出去,和信醫院的生活,對一般讀者而言是太沉悶了,它可能是醫藥新聞編輯檯上的補充教材,但是上場的機會不多」

一些熱門的醫藥新聞題材,在新聞編輯部的分稿工作中,會被分到醫藥保健版,至於有關醫學教育、醫療倫理的議題,除非有相關新聞出了大事,否則對於媒體來說,都可能是沉重得不願恭維的題材。



「新聞」的成分少,「散文」的成分高



其實,和信醫院做的事,也不是這麼「不吸引人」,而是它從來沒有想到把這些事弄得想「吸引每一個人」。因為黃達夫院長的個人風格,和信醫院不做討好人的事,使跟他做事的人也都能挺直腰桿子。

和信醫院吸引人的「新聞景點」在質地上「新聞」的成分少,「散文」的成分高。「再怎麼說,和信醫院也做了這麼多好事,總要讓社會大眾多瞭解吧?」這是院內多數人的想法。十二年默默地努力,和信醫院在醫院的經營哲學上、在醫療倫理觀點上、在醫學社會學的關心向度上,以及它對醫學教育的針砭與實際地投入上,都做了許多前所未有的事。」支持和信應該多與媒體接觸的人說,這些事難道不應該讓更多的民眾瞭解嗎?話雖如此,但是這些「沉重」的話題,有多少記者會感興趣呢?即使記者感興趣,又有多少編輯會支持刊出呢?即使編輯支持刊出,又有多少讀者讀了不打瞌睡的呢?

這樣的題材,基本上都不是500字以內可寫清楚的。一則新聞稿如果超過這個字數,只有兩個命運,一個是丟進垃圾桶;一個是塞進大抽屜。



尋找厚重耐談的題材和信醫院會是好地方



其實,投身調查採訪及深度報導的新聞工作者一定發現,如果他們真的想要尋找一個厚重而耐談的新聞題材,和信醫院會是很理想的地方。

比如說︰和信醫院的院內感染率只有2.02.15個百分點,是全國醫院最低的。這樣的題材不吸引人嗎?一般民眾到醫院住院、看病或只是社交式的去探望病人,此時,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經進入『危險地區』。醫院是替人治病的地方,病還沒看好,反而送給病人更多的「紀念品」,得到不該得的病。這樣的醫院難道不該譴責嗎?這樣的問題對讀者「沉悶」嗎?這樣的問題難道只有報導一兩次,就可以改善的嗎?

要把院內感染率降下來,可能是醫院管理中最難的問題之一。它牽涉的範圍太廣了,包括全院醫療人員的無菌觀念、醫院衛生管理的徹底執行、醫院建築的特殊規劃等。只要有一環出了問題,就可能會危及其他病人或家屬的權益。

「和信醫院可能是全國院內洗手檯最多的醫院。」和信醫院幾乎每一個住院病房外都有一個洗手檯,診療室內外也到處是洗手檯。王淑卿護理長說︰「院內感染率最容易看出一家醫院的服務品質,光有洗手檯還不算,必須每一位護理人員都有嚴謹而專業的態度,才能保證病人不受無妄之災。



一般內科的訓練培養問題統合思考的能力



國內的醫學中心沒有一般內科(general medicine)的病房,所以,國內住院醫師訓練制度很難真正落實一般內科的訓練。住院醫師多半是輪流到不同次專科學習其次專科的知識和技術。在這樣的制度下訓練出來的醫師,比較缺乏把病人所有的問題統合思考的能力。因缺乏全方位照顧病人的基本訓練,執業時難免顧此失彼,醫療品質就打了折扣。

有鑑於此,和信醫院的住院醫師訓練,徹底執行問題導向(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學。訓練醫師以病人的病史與症狀為線索,把病人所有的問題串連起來,一齊思考,然後根據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提供全人的照顧。任何一位住院醫師學好這一套思維邏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後,就可以應用在所有不同疾病病人的照顧上。至於次專科的知識和技術,則應該循序漸進的在專科研究醫師(fellowship)的訓練時,架構在紮實的一般內科的基礎上。

「我不能容忍你這麼平鋪直敘地講述這一段病情」

黃院長的教學時間每一次都會安排一位實習醫師或住院醫師來詳細地講述一個院內的病人。黃院長非常仔細地聽取醫師的報告,並且不時地提出詰問。他的目的正是在教導後輩有用的思維邏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他有時候會板起面孔說︰「我不能容忍你這麼平鋪直敘地講述這一段病情。」他打斷一位住院醫師的病情報告︰「你的講話應該在此處表示懺悔,至少要以惋惜的口吻來講述,因為在這個節點上,上帝派病人來knock your head,我們卻傮然不知。當時我們對病人沒有盡全力照顧,使他蒙受不必要的痛苦。」

有時候又興奮地恭喜面前可以做他女兒的醫師︰「妳值得我打100分,因為妳是我回國後,第一個這麼仔細描述病人舌頭的醫師。」



主治醫師栽培下一代具高度熱忱



和信醫院會根據住院醫師個人的興趣和需求,為每位設計一套完整的訓練計劃。除了在和信醫院外,並將為他(她)安排到適當的醫學中心,在優秀老師的帶領下學習。表現特優者,則安排至美國著名醫學院教學醫院完成住院醫師或專科研究醫師(Fellowship)的訓練。對住院醫師如此的待遇,是國內僅見的。

在和信醫院,住院醫師經常要接受高難度的挑戰,這樣的歷練將使其觀察力、敏感度、判斷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昇。必然的,照顧病人的能力也就強人一等。往後處理任何病人的問題時,就更駕輕就熟了。

除了黃達夫院長之外,和信醫院的主治醫師也都認為栽培下一代是醫師職責的一部份,他們都具有高度的教學熱忱。相對的,有教學熱忱的老師也需要有學習熱忱的學生相得益彰,才能達到優越的教育成效。



為什麼老窩在醫院不回家



和信醫院期待有興趣到此接受住院醫師訓練的人,目標是要成為一位好醫師,而不只是想得到醫師執照。他(她)必須有助人為快樂之本的人生觀、有強烈的求知慾、好奇心,並且有「學習是自我實踐」的價值觀,不以外在的名利肯定自己,而是在工作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滿足。和信醫院的理想、熱忱和精神,可以說完全可以從他們與眾不同得住院醫師訓練發現。

「我到和信醫院工作之後,朋友都調侃我,是不是家庭不太溫暖,為什麼老窩在醫院不回家。」和信醫院的企劃室主任林至常說︰「有的朋友說,我太太可能有日本女人的觀念,認為先生如果下班太早回家,一定是在工作上不被重視,因此才能忍受我早出晚歸。」除了對醫師寄予厚望之外,整個醫院團隊的工作氣氛與文化,也跟財務導向的醫院大相逕庭。



外在優雅其實幕後像「鴨子划水」



和信醫院外在的優雅,其實是幕後像「鴨子划水」般的工作人員營造出來的。

「第一次走進和信醫院,我好像是一個鄉下姑娘進大觀園一樣。這裡鋪著地毯、明亮而充滿希望,根本不像醫院。」在和信醫院服務了九年,目前在企劃室負責醫院帳目核對工作的淑萍說︰「我看到同事優雅地為我倒了咖啡來,心裡頓生羨慕之情,心想,假如有一天我可以跟她一樣,穿得美美地,腳踏高跟鞋在這兒走來走去,那該多麼福氣啊。」她說真正進了和信醫院之後,才發現工作不像預想這樣悠閒,相反地,簡直有做不完的事。

這樣做不完的事,說不完的故事,傳媒有興趣採訪嗎?讀者有耐心閱讀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